close

創傷症候群。


如果因為某事的發生或持續而導致情緒上持續的低潮而必須到精神科就診或看心理醫生時,我們常會聽到這個病名,因為面臨什麼什麼什麼的情況下,所以導致你處於什麼什麼狀況下,這就叫做創傷症候群。


通常低潮和情緒的不穩定會隨著事件結束,三到六個月之後回復正常,人的身體很奧妙,會懂得自我修復,人家說,時間會沖淡一切,身體就依循著這個道理為我們洗刷一切過去。


萬一創傷沒有過去呢?創傷持續著,持續著傷害我們,一天過一天,每一天當要面對給你創傷的對象或情狀、環境時,那是一種躺在床上睜開眼睛就需要力氣、面對它之前要告訴自己先深深呼吸、不必害怕、不會有更糟的了,然而,事情卻只是更加的糟糕,而非如預期的已到谷底,你怎能知道,這種墜落何時才能到達最低點?


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會碰到類似的狀況,情緒的低落就像感冒一般,在抵抗力低的時候特別容易被感染;有人會因為親人的離開、失戀、事業的不如意、金錢的困境、人生遭逢重大的挫折、婦女長期被暴力言語凌虐、遭受性侵害的受害人、對自我要求過高的人對於某次的失敗。。。。,任何一點點小事,即使我們聽起來多麼不值一提,在某些人的心中,卻是無法承受的創傷;因為每個人對於壓力的承受度不同,對壓力的忍受底限也有邊境,一旦越過那個點、那條線,就是崩潰。


最多的人遇到過的創傷,多半啟蒙於求學時期的人際關係障礙,在最追求同儕認同的時候,卻得被排斥在圈圈之外,那種落寞,是嘗試到孤單的開始,倘若不只如此呢?上天賦與每個人的天生條件本就不一,若能夠選擇,相信沒有人要選擇身為弱者、缺陷者、比他人差者,我們都希望自己美麗、英俊、大方、聰明、幽默、爽朗、吸引人、運動神經發達、能言善道。。。。,可是當我們並不全然擁有這些條件呢?誰批判我們?每天和我們相處最久的同學、朋友們,言語嘲弄、肢體摩擦、一點一滴匯聚在心底,要不就是自己也完全否定了自己,要不就是把痛苦埋在心中漸漸累積成恨。


表達恨意的方式很多,最傷心的那種,就是玉石俱焚的那種,彼得的那種。


萊西在故事中是彼得的媽媽,當她知道彼得選擇傷害所有曾經加諸痛苦於他身上的人時,是一種完全的不肯相信,有次,萊西問自己的先生,希特勒的母親是什麼樣的人?當我們責備一個孩子時,最常提及的就是真想知道他父母是怎麼教他的,或是他的父母長什麼樣子?但這世上有誰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十惡不赦的人,做出殘害他人的事情,誰願意?很多人都是在事情發生的時候,不停責備他人或不停怪罪自己,但,誰願意?


或許教導方式不對、模範做的不夠好、太過溺愛。。。。,這一切不是起因於愛一個人的表現嗎?為了愛的人毫無保留的付出,錯在哪裡?這個故事中,錯在萊西沒有及時保護彼得脫離同儕的傷害,錯在萊西選擇相信老師的話語,要求彼得反抗不然就得受罰、錯在彼得是個天性敏感體貼的男孩子而非那年紀女孩追求的運動健將、錯在彼得接受自己是這樣的人而不勉強自己成為別人期許中的那樣。。,錯得太多了,但是許多人卻忘了檢討,檢討自己或自己的親人、朋友們當初如何慢慢的摧毀一個人的生存價值及自我肯定,如何漸漸地堆積一個人能夠累積到終於爆發的那種恨意。


故事其實是很單純的,簡單說來,是一個孩子長期受到同學的霸凌,終於爆發,選擇屠殺的方式終結這件事。


但比較討人喜愛的一點是,故事中參雜了所有人的想法和情緒,沒有獨厚誰,沒有對誰特別偏愛和唾棄,雖然故事中還是有主、配角存在,不加上評論,忠實的敘述故事,把思考留給讀者,是我喜歡的方式。倘若讀一本書,無論通俗與否,都是接受別人思考而後所說出的話語,就失去了獨立思考的力量,失去這種力量,則會怠惰一個人。


當處在那個環境中,沒有任何一個人所做的事是全然的錯誤,選擇依靠受歡迎的那一方一起欺凌別人也好,站在被霸凌的人立場上基聚恨意也好,一邊矛盾著該與不該、一邊又不願不配合而成為被唾棄的一方,誰都有自己作為的立場和情感,誰能指責誰?誰又有立場談論自己的傷悲而忽略別人的痛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rriewang12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